对国民而言,应通过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强化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制裁和刑事制裁,提高其违法成本,在国民不能自觉执行法律时以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强制执行,保障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得以完整实现。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没有富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都受影响。
治理国家的现代化关键就是法治,用法律手段来治理。李步云:这表现有五个节点。第三个节点是审判四人帮。除此之外,中央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及重大举措,比如,十八大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出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以人为本说明法治建设还是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因为法律归根结底是为老百姓服务的。
这次争论参与人数之多、文章之多、规模之广,非常罕见。具有自主、平等、诚信、竞争等属性的这种经济形态,除了依赖经济规律来运作,同时又主要依赖法律手段来维系,它必然从客观上要求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保障和服务。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这个问题关系国本,关系我国法治的根本。
应当看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依托。在法治道路的选择上,同样也是如此。法治社会是基础,如果法治社会建不成,就不可能建成法治国家,也不可能建成法治政府。
1978年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以近代最早实现法治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法、美为例,它们三国所走的法治道路就差异很大。
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记者:《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
所以说,一国的法治道路总是由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决定的。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一总目标,才能把全会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落实好。二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活的法律。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
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这三个第一次,充分说明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的高度重视,充分说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样一个关系我们国家长远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法治、部署法治、推进法治,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法治的认识已经达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法治道路,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道路。 编者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号角。
第二个层次是形成五大体系。英国是近代西方法治的发源地,1215年就颁布了《大宪章》,具有较久远的法治传统,王权一直受到一定制约,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总体上是渐进、妥协、不流血地走向资本主义法治的。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三是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主要是把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形成一个监督整体,形成一个完整合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不是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鸦片战争以后,不少仁人志士为了防止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纷纷主张变法图强,开始了对中国法治道路的探索,各派政治势力也先后粉墨登场,试图搞所谓君主立宪法治议会民主法治五权宪法法治,但都遭到失败。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发展的历程,决定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作者:戴菁 李红 来源:学习时报 进入专题: 法治 。这就把法治上升到了保证国家繁荣、昌盛、稳定不二法门的高度,意义重大而深远。
处理得不好,则法治衰。它就像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那样,是《决定》的最大亮点、最大创新。
第三个层次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是贯穿《决定》的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法国则与英国不同,中世纪缺乏法治传统,封建王权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当近代新兴资产阶级崛起时国王不愿与之妥协,直至发生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是在暴风骤雨的急剧、反复变革中逐步实现的法治。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坚持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位要求,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而像埃及、乌克兰、菲律宾等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停滞、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究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脱离具体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民主法治模式。您参与了《决定》的起草工作,从您参与《决定》起草的感受而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如何认识法治? 袁曙宏:这次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法治的中央全会,是第一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重大部署的中央全会,是第一次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中央全会。
记者:古今中外,法治道路各有特色。第四个层次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出这个总目标,意义非常重大。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其他许多已经实现法治或正在成功推进法治的国家,也无一不是选择了一条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法治国家主要是指整个国家机器和国家权力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
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法治道路,只有最适合本国国情的法治道路。二是形成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徒法不足以自行,必须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把法律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把纸上的法律变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活的法律。
这一问题处理得好,则法治兴。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决不是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